瑞士被掏空, 中国要看的不是热闹, 而是下一个是谁
今年8月7日,美国白宫宣布:对瑞士几乎所有输美商品加征39%关税。这不是个普通的贸易摩擦——要知道,瑞士早在2024年1月1日就取消了全部工业品关税,让99%以上的美国商品免税进入瑞士市场。换句话说,瑞士对美国敞开了大门,美国却在门口安了一道世界最高的栅栏。瑞士政府立刻派总统祖特尔和经济部长帕姆兰飞往华盛顿,试图通过增加投资、能源合作等筹码换取关税下调,但美国态度冷硬,手表、机械、巧克力等瑞士拳头出口行业的税率暂时没有松动。行业担心,如果医药也被加进清单,那瑞士GDP可能立刻下挫0.7%以上。
这一刀砍在经济筋骨上,正好压在瑞士金融体系的隐痛上。瑞士最大的银行——UBS,在2023年收购倒下的瑞信之后,正面对监管当局加码的压力。瑞士央行和金融市场监管局提出,要对UBS及其他“大到不能倒”的银行施加更高的资本金要求。UBS自己评估,如果提案通过,未来几年需要额外准备相当于260亿美元的资本缓冲。官方还在强调“银行有能力应对”,可市场的关注点已经转向了竞争力下滑和股东回报受挤压。
外部刀口、内部压力,加在一起,就逼着资金做出选择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公布,2024年底新加坡的私人银行管理资产规模已经达到6.07万亿新元(约4.5万亿美元),比上一年增长13%。业内普遍认为,瑞士客户在其中占有相当比例;迪拜的国际金融中心也借机推出免税、保密、不问资金来源的“三大承诺”,用最直接的条件挖走瑞士的老客户。
至于那种“瑞士银行体系流出4800亿美元”的数字,在国际清算银行和瑞士央行的报告里是找不到依据的。相反,瑞士的私人银行在2024年管理的全球跨境资产反而创了历史新高——3.4万亿瑞郎,行业收入也比上一年增加了6%。这说明事情没到“血流成河”的地步,但结构性转移确实在发生。只是,这种转移不是单纯逃离瑞士,而是更细致的全球配置——富豪的钱在找下一个不容易被大国博弈卡脖子的港湾。
这一切对中国人来说,有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味道。熟悉的是,我们见过“安全感崩塌”的场景——无论是楼市的急转直下,还是理财产品的兑付风波;陌生的是,这次不是某个产品出了问题,而是一个百年金融品牌、一个国家的信任体系在被拆解。这意味着,你信任的“安全港”并不是天然存在的,而是别人随时可以撤走的礼物。
今天是瑞士的手表在美国码头被加税,明天可能就是你手里最倚重的避险资产,在某个国际会议桌上被重新定价。风暴从来不是突然刮来的,它的前奏就是有人在远处搭起高墙、收紧规则。世界上卖避风港的人,往往也是制造风暴的人。